顯示具有 Linux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Linux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07/11

Windows 下用Git Bash 執行shell 及Linux/UNIX 常用指令

  身為資訊界老骨頭,工作上使用Windows 之外,免不了要接觸或管理一些Unix 系列上運行的應用系統,例如: AIX, Linux ,還有更古骨董的Solaris 等,這些作業系統的共同點都是有Shell還有一些常用指令要使用及熟悉。說來說去,這些常手指令都存存在有三,四十年以上。只是跨不用系統有些微差異。例如: grep sort ls df top cat awk perl tar ... 等等。現在 Mac OS 雖然已經普及,但骨子裡也是 Unix 一脈,所以這些常用指令及工具都還是有,只是你有沒有習慣用終端機進入shell 環境去使用它。

      但身處辦公電腦還是以Windows 為主的我們,若去學DOS .bat, PowerShell 那種不能跨平台使用的指令進行工作自動化真的很不方便,能不能只學Unix 系列一套就好。其實早就有Windows 上的 Mingw可用,但其實若你是有使用Git 做版本控管的開發人員。可以安裝Git Bash,它就是含有 Mingw 的環境,執行之後就內建一堆常用指令可用,只要注意你的 HOME目錄對應的就是Windows 使用者目錄。但好處是根目錄 / 下它可以像 Unix 下一樣,將你的 C, D 槽已經掛到 /c , /d 下是不是很方便?

      

接下來就可以使用常用指令在你的 Windows 環境,至於有那些呢? 可以 cd /usr/bin 去看看。基本上常用的都有,還有一堆git 工具。

       個人在工作上最愛的就是使用 grep , vim 原因是常有一些log 檔太大,從系統上抓下來到Windows 下要找其中的一些內容很難用一般文字編輯軟體打開,就算打的開也幾乎拖不動。尤其是GB 等級的大型檔案。這時 grep , vim 就派上用場了。再搭配 awk, perl 等,你會覺得前人在三,四十年前就已經寫好這堆指令工具學一次可以用這麼久,還可以組合搭配,非常有彈性。最受不了,一些常常要開一些圖形介面的軟體,還要用Mouse , keyboard 一步步操作才能完成一堆重複動作。為何不用指令自動化。

       題外話: 工作上系統管理及問題查找用順手的shell command 之外,有時寫 shell script 也有點類,剛好自己也在學習Python 入門一些AI基礎知識,但在公司的系統上不一定預設會有安裝Python,但Perl 都是預設安裝的必要軟體。所以最近又開始翻出Perl的舊書,重新複習了一下,雖說工作上已經沒有那麼多技術活要做,但工具備著,要用就有。特別是它的RegEx真的好用,幹技術活的人一定要學好,可以省下不少時間。


2020/06/10

Linux Mint 17 升級 18 後又升到 19

  前天心血來潮把塵封已久的14吋Acer 筆電來出來,確認原本安裝的Windows 7 作業系統已經跑的有點慢,只好拿出Linux Mint 17 64bit 安裝光碟將它蓋掉。也就是formt 掉 Windows 7 , 只裝 Linux Mint 17。裝完才發現它上面的一些軟體也很舊例如 FireFox 還在 66.0 版, 只好 Google 一下升級到 Linux Mint 18 的指令, 花了兩小時左右下載並更新 。最後重開機大功告成。

  今天不過癮,再找來升級到Linux Mint 19 的指令,發現18 升級到 19 要先安裝 lightDM 把原本的 DM 換掉,才能進行。網上也建議先使用Timeshift 先建立Snapshot 方便還原, 開剛始試就發現竟然要花二十幾分鐘,有點浪費時間。因為是七年前買的老筆電,還是使用傳統硬碟,速度實在慢,升級壞了也沒差。直接升級了。

  比較要注意的是兩次升級都超過升級一千個以上套件,下載及安裝有點花時間就算了,中途有時會暫停要你回答y再輸入密碼。沒有等在電腦面前,會等在那裡,這點就有點浪費時間。

  實在不想用我的MSI GS 60 筆電裝 Windows / Linux 雙系統,只好挖出古董來回味一下Linux 。雖說在公司有 Red Hat 6/ 7 可以練習把玩,但畢竟是業務用系統測試環境再加上不能隨意安裝下載軟體。只能公事公辦,實在有點無趣,拿這台舊筆電記憶體還有8GB 再加上 CPU 是 i5 效能還算過得去。而且還有Nvidia 顯示卡,看影片也還行。

       其實這台還有其它用途,可以練習寫shell script , Python, 還有下載一些 source code 來最佳化重編譯,閒著沒事時可以把硬體發揮最佳效能。本來想花筆小錢買個樹莓派4 來玩玩,但考慮到年底要花七萬元左右組一台高檔電腦來玩微軟模擬飛行2020(Flight Simulation 2020) 及明年買一台 MacBook Pro 16來使用,錢能省就省。除非全球股市又狂跌又讓我有機會削一筆零花錢,哈哈!




2015/03/07

Linux Mint 17 升級到 17.1

  下午很簡單地使用更新管理員就把 Linux Mint 17 升級到 17.1 ,看了一下官方網站的說明,這版會支援到2019年. 天啊 !到那時候, kernel版本不知道都換了幾版了!
        這幾年除了拿來練習寫一些java, C , python等程式, 其實對各個linux 套件版本已經沒有太大動力去試用.主因是進步到一定程度,中文支援沒什麼問題,在desktop 環境上沒有幾個有更革新的功能.與其它作業系統相比實在沒太大吸引力了.除非我的工作是 open source 且在linux 環境上.否則 Windows 7, OSX 自己都有在使用.感覺不到linux 有更突出的表現,唯一有的是自由,自己可以微調.但工作之餘也實在沒太多時間再去觀注它.另外一個原因是PC硬體配備夠力, 執行Windows , Linux 都很快, 差異性不大, 再去調校系統效能的動力也沒了. 更顯不出其優勢.

       因為Google 的 android 智慧型手機平台及一些embbeded system 一路以來使用 linux kernel  , 在 PC Desktop 這方面就相對地沒有得到觀注, 發展起來就沒那麼快速. 個人覺得光是在字型顯示方面各個應用程式處理方式不同, 雖是統一設定字型, 但顯示效果上還是有許多地方各行其事. 同樣的browser (例如: Chrome / FireFox ) , 同樣的網頁, Windws , OSX 顯示效果就不一樣. Linux 在中文網頁上顯示效果最怪.

       不過, Linux 仍吸引著我, 主要是它的自由度. 還有指令操作, 指令操作是我們這種追求高效率的人一直以來喜愛的工作模式. 但 OSX 也是 UNIX 體系的一支, 這方面 Linux 沒有佔太大優勢. 但我發現 Linux 一項優勢特別明顯,就是記憶體使用量方面, 開完機同一台電腦配置8GB RAM, Windows 7和8.1 都是64位元版, 只要開個 Chrome 多開個幾個網頁, 已經佔用3 GB以上, 反觀 Linux 一個開Chrome 同時開FireFox , 也是和Windows 版開一樣的網頁, 記憶體使用量一直維持在 1.4 ~ 1.7 GB 上下. 再開個 Eclipse 同時開啟一個 java project, python project 也才突破2GB的使用量. 再開個 LibreOffice , 也只使用到 2.1GB.看來4GB RAM 已經很夠用.8GB則是要加跑個VM也夠了.跟本不太需要16GB .
      桌面環境特別喜歡LXDE ,它真的非常不佔記憶體且執行快速。和其它KDE/GNOME/UNITY 等比起來真的特別感受到它的快!唯一的缺點就是醜,也就是圖示,工作列,視窗風格等都不是很美觀。有空的話就自行美化了!





2014/06/24

Linux Mint 17 XFCE 64 bit 使用心得

  換了新電腦主機板及CPU後一直沒時間使用 Linux ,直到最近閒下來,第一次使用 Ubuntu 14.04安裝後發現實在不喜歡它的 Unity 介面,也搞不懂為什麼這麼難用的介面抱怨一堆了還是要推. 接下來換上 Linux Mint 17 XFCE 64位元版. 裝完後一路用到現在快一週了才來寫心得.


  • 中文 : 預設輸入法用不習慣,一直以來都是用gcin ,還是改裝 gcin 輸入法比較習慣
  • 開發環境 : Eclipse 自行選裝, 預設有裝 gcc 但竟然沒有裝 build-essential 套件, C 程式無法正常編譯成功. Java 也是要自行安裝
  • 網路 : ADSL 設定沒什麼變, 但我改用 DLink 無線網卡不用一下就可以用, 已內建驅動程式。愈來愈方便了!
  • FireFox : Linux 版字型大小調整實在不優,比 Windows 版差多了, 自行上 Google 下載 Chrome 64 位元版來用, 速度似乎比Windows 版更快, 自行大小設定也比 FireFox 佳
  • 效能 : XFCE 效能已經很滿意了,但選單字型大小找不到地方修改,改用 LXDE 發現快到不行,占用記憶體又小,但重點是現在大家的電腦裝的記憶體動不動就超過4GB ,早就沒有不夠用的問題了。
  • PDF 顯示 : Linux 版比 Windows 快多了。
  • 顯示卡:也沒有任何驅動程式問題。
實在寫不出太多心得, 因為這兩三年來 Linux 已經改善很多,容易安裝,中文輸入及顯示都沒有什麼問題,比起十年前常為了中文顯示問題改一堆設定差太多了,從無到裝好了不起三十分鐘。如使使用SSD那更快,簡單做以上分享。

2011/03/30

解決換顯示卡無法進入X Window 問題

  前幾天電腦中的顯示卡nVidia 9500出問題,只好拆下來用主機板內建的 ATI 3300 HD顯示晶片,但問題來了! 我的 openSUSE, Mint , Ubuntu 開機後都無法進入 X Window,印象中以前在用 Ubuntu 10.10沒有這個問題,它很聰明知道要自行切換顯示卡驅動程式.最後只好將 X Window 的設定檔 /etc/X11/xorg.conf 刪除再種開機就可以讓作業系統自行判斷目前的顯示卡後正常驅動.
  如果無法進入文字模式只好借助 liveCD先開機,找到所安裝的分割區掛載上來.再到 /etc/X11 下用 root 權限將檔案刪除.

 

2011/01/16

Linux 下使用 icc profile

  因為換了新的 BENQ GL2230 22吋 LED 背光液晶螢幕,就想到將 Pantone huey PRO 螢幕校色器拿出來校一下顏色,但它只支援 Windows 及 Mac OS ,所以就只好將那塵封已久有安裝 Windows XP 的硬碟拿來用.先下載最新 Pantone huey PRO 1.5.1 driver 後再校色,校完色將icc profile 檔另存一份後再重開 Ubuntu Linux .在 Ubuntu 中安裝 xcalib ,使用以下指令 :

sudo apt-get install xcalib

接下來將在 Windows XP 下存的 icc profile 複製到 linux 中, 執行 xcalib 再加 icc profile 檔名即可. 若要取消 icc profile 設定只要執行 xcalib -clear 即可.

2010/12/03

Linux kernel 程式碼近1300萬行

  根據 Linux 基金會年度報告指出,kernel source code 接近 1300萬行.這真的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但如果只看 x86 應該會減少很多.個人認為 支援的 CPU 種類太多了,相對的程式碼數量會愈來愈龐大. 再加上各種 driver 的source code ,想當然爾是會不斷地增長.

資料來源: www.linuxtoday.com

2010/11/18

64位元OS 與 Java HotSpot Server 模式

  該是使用64位元作業系統的時候了,別以為桌面環境用不到.以自己及太太的電腦為例:我的桌機使用 Linux 64 位元作業系統,自行下載 SUN JDK 安裝.安裝後執行 java -version 確認其版本資訊如下:

krogh@krogh-desktop:~$ java -version
java version "1.6.0_21"
Java(TM) SE Runtime Environment (build 1.6.0_21-b06)
Java HotSpot(TM) 64-Bit Server VM (build 17.0-b16, mixed mode)

  在太太的 iMac Snow Leopard 10.6.4 OS X 上預設也是安裝 64 bit JDK 執行 java -version 看到的資訊也是 HotSpot 64-Bit Server VM.

  至於 64 Server VM 有什麼優點就暫時不討論,但如果你在公司的 Windows XP 32 位元作業系中安裝 JDK ,卻想測試一下 Server VM mode 那可不行.
  因為最近工作上被要求要使用 Tomcat 及 64位元作業系統,所以想要好好發揮一下 OS 及 Java VM 的特色.開始了解一些參數設定,要好好給它優化一下.不要平白浪費了軟硬體的效能.

2010/10/07

Steel Storm 免費射擊遊戲

  Steel Storm 是一款免費的3D射擊遊戲.其實只有Episode I 免費,好玩的話可以再花十美元再購買 Episode II .有點像雷電風格的射擊遊戲,但它的方向較自由不是只能一直向前, 當然畫面是3D的當然比雷電好看多了,被主角爆掉的物體破碎效果做的很自然. 支援 Windows , Mac OS , Linux 三種作業系統. 我下載的是 Linux 版,在 Ubuntu 10.10 AMD64 位元中執行,解壓縮後執行 steelstorm (32位元版)或 steelstorm64 (64位元版)

第一次遊戲開始要按右邊的 New 按鈕建立基本資料(Profile) :
輸入名字, 設定一下系統就可以選單人 Single 或多人模式進行








Single 單人模式預設方向控制是 a,w,d,x 不好操控. 但可以點設定畫面中的按鈕,再按新的鍵即可.

由於無法在遊戲進行中截圖,貼了一張結束後的畫面:


以下是 YouTube 的介紹影片:


2010/08/18

openSUSE 11.3 上的 LXDE 好用

  沒想到 openSUSE 11.3 上的 LXDE 桌面環境是如此優秀,以前在別的套件上都覺得很陽春。這次使用 openSUSE 11.3 64 位元版發現這個套件製作很用心,多加了一些功能且將選單整理得很好。在用過GNOME 2.30 上 Shell 之後真的覺得 LXDE 簡單快速不繁瑣,讚!如果你是從Windows 轉過來,不習慣GNOME或KDE的選單介面操作方式,還是要像Windows 一樣一個視窗底部工作列,配上左下角啟動選單再搭配桌面捷徑,LXDE很適合你,更重要的是它對系統資源的使用較少。老舊電腦用起來會感到年輕有活力。
另外,LXDE 與 Compiz 3D桌面特效整合的很好,只要透過 系統>偏好設定 > Desktop Effects 設定即可。
接下來要開始體驗 KDE 4.5 ,雖然已不使用KDE 很久了,但網路上一片叫好聲中似乎不用它一下有點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 openSUSE 。

2010/08/15

OpenSUSE 11.3 64位元版初試心得

  在Ubuntu 10.04, Fedora 13 64位元版失敗之後,終於將 openSUSE 64位元版裝好也上網成功更新. 第一個直覺是安裝程式介面很好看, 先裝完檔案再重開機設定各項組態. 我裝的是 live GNOME 版, 使用起來的感覺上較像 Windows,和Ubuntu 上的 GNOME 不太像. 尚在習慣它的介面.

  既然使用 64 bit 版本,會陸續試一下其中各種軟體有何過人之處或是速度上的提升.看了一下openSUSE 11.3 release notes 中的 Top features ,發現確實有和 Ubuntu 不一樣的地方,試完再來和大家分享.SUSE 在台灣使用的人較少,相對網路上的中文資源較少.但它是第一個讓我很順利安裝完畢及可以上網的套件,會在硬碟中待好一陣子.

Ubuntu , Fedora 64 位元版的問題

  今天浪費了不少時間在 Ubuntu 10.04, 10.10 及 Feodra 13 64位元版的安裝上.最後還是沒有如我的意.一個安裝時抓不到硬碟,另一個裝完無法透過 pppoe 使用 ADSL 撥接上網,我只要六十四位元版本且裝好可以上網而已.沒想到最後還是回到32 位元 Ubuntu 10.04 正常使用.一氣之下載 Open Suse 11.3 六十四位元版來試試看.
  雖然 CentOS 5.5 64 位元版可以正常使用,但裡面的軟體太舊了實在不符使用.最後希望放在 SUSE 上了!

2009/11/01

boa web server porting問題

  今天在練習將 boa 這個 web server 編譯成 arm 平台時發生以下問題:

make 時:
[root@localhost src]# make
arm-linux-gcc -g -O2 -pipe -Wall -I. -c -o util.o util.c
util.c:100:1: pasting "t" and "->" does not give a valid preprocessing token
make: *** [util.o] Error 1
找到 util.c 的第100行程式碼:
time_offset = TIMEZONE_OFFSET(t);

改成 : time_offset = 0;
重新 make 就可以了。為什麼要這樣改,Linux 的 time_t 中沒有 tm_gmtoff 這個 field. 而 compat.h 中的定義卻是這樣寫的:

#define TIMEZONE_OFFSET(foo) foo##->tm_gmtoff







2009/06/11

Linux 版 Chrome 試用心得


  前幾天 Google 工程式抱怨 Linux 環境開發 Chrome 瀏覽器有一堆問題要克服,目前也只有開發版釋出,尚不建議使用.但對我這種勇於嘗試的人實在沒什麼好怕的!頂多是當掉重開,了解 Linux 版到底做到什麼程度才是最重要的事. 

  第一印象:中文破功
    所有中文字都變方塊字,第一次透過更新管理員更新後才偶有正常中文字網頁.但實在不多見. 想用 Google 搜尋中文字竟然無法切換輸入法成中文模式.
  第二印象:沒什麼設定功能
    Windows 可以設定字型,在 Linux 版目前還找不到,連設定檔也不知道在那裡 ?
  第三印象:無法突破GNOME的視窗
    Windows 版中 Chrome 有自己的視窗,但在 Linux GNOME中就還是有原有的視窗外框.
  第四印象:英文網頁一切正常,速度還可以

  結論:用來上英文網站還可以,其它則免了!再等等吧 ! Google 要加油 .

2009/04/18

recordmydesktop Linux 桌面錄影軟體


  人家說有圖有真相,但遇到操作畫面就是有影片有真相.最近Ubuntu 9.04 beta用的超愉快,看到網路上有人問畫面錄影的軟體,找了一下還真的有,就是 recordmydesktop,名字有點長但挺容易記的.

  可以在終端機下指令 : sudo apt-get install recordmydesktop
  或是用圖介面 Synaptic 套件管理程式輸入 recordmydesktop ,找到後按”套用”將它裝起來就對了.

  用法: 終端機下指令 > recordmydesktop 後,接下來任何操作都會被錄下來,結束錄影則在終端機下按 Ctrl + C .檔案會存成 out.ogv .如果不想用預設檔名,輸入 recordmydesktop 後再加入你要的檔名即可.

  不想使用指令的人可以再加裝 gtk-recordmydesktop 前端圖形介面.它的好處是可以指定只錄那一個視窗 (Select Window) 及 Advance 設定錄音錄影的一些細部設定.

  播放 out.ogv 可以使用 "影片播放器 ".或是自行使用 mencoder將 ogv 格式轉成 .avi格式.

  指令: mencoder out.ogv -nosound -ovc lavc -o out.avi
  說明: 前題是你要有安裝 mencoder
      如果沒有錄聲音要使用 -nosound 參數, out.ogv 是你的原始檔名,out.avi 是你的轉換後檔名

  事後撥放 ogv 格式錄影結果在使用 GNOME MPlayer 1.0 版時發現會有畫面延遲(lag)的情形,一開始以為沒有錄好,後來改用 VLC, XINE, totem 等撥放軟體再確認後確定是 GNOME MPlayer的問題.


2008/11/28

Fedora 10 安裝後問題與設定調整

  因為Ubuntu 8.xx 一直都有 ADSL斷線問題,Fedora 10 釋出後心想改裝後是否能解決此一問題 ? 

按照往例一樣是安裝 64位元DVD版本.安裝過程有幾點要注意:
  • "開機載入程式作業系統清單"新增 Windows partition,因為Fedora 10 設定的 "other"選項無法正常開機,找到 /etc/grub.conf 中的 Other 將 rootnoerify 後面的 hd 數字改成正確後重開機即可。 可以先用 df -k 將各個硬碟及 partition 列出來。例如:Windows XP C 是裝在第二顆硬碟的第一個分割區,就會顯示 /dev/sdb1 (a代表第二顆硬碟, b 代表第二顆硬碟,1 代表第一個分割區),所以我的設定為 (hd1, 1)
  • 所需的軟體最好利用"立即自訂",免得事後補安裝一堆軟體
  • 64 位元 Flash Player 已釋出測試版, 將載到的 libflashplayer.so 複製到 ~/.mozilla/plugins目錄下後重啟 FireFox 就可以正常使用
  原廠 RedHat 網站上針對 Fedora 10 有各國語言詳細釋出(Release)說明文件,特別看了一下繁體中文,真的寫的很仔細.可以參考,但針對使用者感受的到的體驗方面真的著墨不多.比較偏重技術說明. 其它一些常見問題可以參考非官方網站 http://www.fedorafaq.org ,上面有各個版本的常見問題整理.

  安裝後果然 ADSL 遇到多圖檔的網頁不會常斷線,光這一點就值得忍受以下的一堆問題:
  • Network Manager (系統>服務) 最好把它關掉:它會誤導 FireFox ,因為明明 ADSL 已連線,但由於Network Manager將網路視為離線,使得 FireFox 無法連線上網. 新增/移除軟體 (系統>管理>Add / Remove Software)也是一樣被誤導.
  • nVidia 顯示卡驅動程式要自行下載安裝.
  • 一堆 codecs 也要自行處理,在 redhat 網站上特別說明因版權問題不方便提供,那用戶要自行找來安裝. 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 RPM Fusion 安裝 , 請以下列指令將軟體來源加入 :
    su -c 'rpm -Uvh http://download1.rpmfusion.org/free/fedora/rpmfusion-free-release-stable.noarch.rpm http://download1.rpmfusion.org/nonfree/fedora/rpmfusion-nonfree-release-stable.noarch.rpm'
    裝完後可以找個 mp3 檔或 DVD 檔案開啟, 此時會提醒沒有 Codec , 接下來只要按 "Search" 及 "Install"就可以一路將它安裝起來
  • Pidgin 和 Ubuntu 8.10 一樣無法連上 MSN ,會出現憑證錯誤的訊息. 其實可以在設定中更改成用 proxy 試試看. 可以 Kopete 代替它 (MSN).
  • VirtualBox 請自行下載安裝 : Add / Remove Software中找不到套件
  • Eclipse 3.4.1 版中文化訊息不佳,真正想用它來工作做開發的朋友還是建議自行安裝英文版的才不會被一堆奇怪的中文訊息搞昏頭
  • Konqueror 真的是吃記憶體的怪獸,能不用就不用
  • HP LaserJet 1000 在此版上仍然和 Ubuntu 8.xx 系列一樣無法正常驅,就算按照 foo2z的方法也一樣 (也許 32位元版可以,請網友們分享一下心得,個人還是堅持使用 64位元版)
  • Windows Partition (NTFS分割區) 不會自動掛載,安裝後請用 Add / Remove Software 搜尋 NTFS 找出來自行裝上, 這個 版本似乎不太穩定, 有時看得到但存取時會出現錯誤. 有時會在 GNOME桌面顯示圖示,有時不會
  • 字型還是請自行將微軟新細明體正黑體自行複製到 /usr/share/fonts/zh_TW/TrueType
    ,最後再以 chmod 777 將檔案權限設好才能用 (記得用 root 權限或先 su -c )
  • OpenOffice 3.0 的Writer 確實改進不少,一些 Word 97格式文件檔相容性及正確性提高不少
  • 個人使用倉頡輸入法,在SCIM選擇 倉三,已不需要另外再安裝 gcin 來使用。
  • flash player 在套件庫(Add/Remove software)找不到,自行到Adobe 下載。rpm 檔安裝有問題,改下載 .tar.gz 檔,解開後就只有兩個檔案 flashplayer-installer, libflashplayer.so 。可以在終端機執行 flashplayer-install 安裝或是直接將 libflashplayer.so 複製到 /home/username/.mozilla/plugins,退出桌面環境再進入才會生效。
  • 它常要你輸入 root 密碼才能執行許多設定,授權機制要利用 系統>管理>認證 逐項設定,真的很繁瑣。
  • Logitech WebCam Pro 9000 核心有支援,可以正常驅動.在 Cheese 中可照相,但錄影一直無法成功.且很容易讓 CPU 負載 100%
  • 喜歡 gOS 類似 Mac OS 的 dock 功能,可以安裝 Cairo-Dock
  • 自行下載一些 rpm 檔後常會遇到安裝錯誤問題而無法成功安裝可以改用 rpm -ivh 的命令方式強制安裝,一般來說這種安裝 rpm 檔問題都發生在使用 FireFox 下載後,從下載管理員直接在下載檔案上用右鍵執行“開啟" 所造成。它會出現一個 An internal system error has occurred 訊息,點開 More detail 可以看到是python script exceptions.UnicodeDecodeError
  整體上來看,有許多軟體的的中文化不夠徹底,仍是英文訊息。 Fedora 10 在套件管理方便性上真的比 Ubuntu 8.xx 差多了,此外在一些桌面環境上的一些易用性還是 Ubuntu 較友善,也難怪 Ubuntu 會這麼紅,由此可看出 RedHat 在 Fedora 上的著力似乎不是很深,確實有許多地方要加油. 不管安全技術上有多大的改進,使用者感受不到明顯的進步就表示不是成功的產品,就像 Windows Vista 一樣。

  如果您是 Red Hat 時代一路走來的人,我還是會建議試看看 Fedora 10。如果是新手,第一次接觸 Linux 套件,還是選 Ubuntu 吧!


2008/11/26

Fedora 10 給我的驚喜

  對於 Ubuntu 8.04 升級到 8.10後實在感覺不到任何驚喜,知道 Fedora 10 11/25(美國時間)要釋出,立即連上 Red Hat 網站,但不巧的事,台灣時間 2008/11/26 00:00 才會釋出.就在晚上 24:00 一到,果然網站立即秀出 download 載點及 BT 載點.個人喜愛的 64位元 DVD版竟然有 4GB 那麼大,只好先載 LiveCD (小於 700MB)來試試.安裝後竟然開機選單只出現 Fedora 及 Others兩項. 

硬碟中原有的 Windows XP 竟然無法開機了,只好再利用 BT 下載 Fedora 10 64位元版 DVD 來安裝.結果仍然一樣無法進入 Winodws XP,最後只好先進入 Fedora 10 利用開機管理員將 /dev/sda1 (Windows XP的 C 槽 partition) 掛上.接下來重開機後就可以正常入 XP.這真是 Fedora 10 給我的第一個驚喜.光是這一點 Fedora 真的是比不上 Ubuntu 8.xx 系列,Ubuntu 會自動偵測原有硬碟中的 Windows partition ,而且會將 Windows 帳號問你要不要轉換到 Ubuntu Linux 上.

  裝好 Fedora 10 64位元DVD版後真的是無言,怎麼說呢 ? 安裝過程中當然有問是否要加裝網頁伺服器及開發工具.我當然把這兩項都選取,免得事後花時間再裝.但裝完後就真的是只有 GNOME桌面環境,OpenOffice 3及一些基本軟體.早知道應該將 KDE 等其它桌面軟體也一起選取一併安裝,畢竟整個 DVD 容量 4GB,不應只有 GNOME 而己.


使用安裝後還有一些要調整的項目, 請參考另一篇: Fedora 10 安裝後調整心得

2008/11/04

Ubuntu 8.10 使用心得

  Ubuntu 8.10式推出好幾天了,也終於讓FireFox 正常了.因為自己是直接用 8.04升級上來,也許某些問題是全新安裝不會發生,所以僅供參考.


  • FireFox 3.0.3 常會連不上網,明明ADSL連線是正常,改用Opera 9.6x 也是正常
  • Pidgin 到正式釋出仍然無法連上網路
  • nVidia 6200 晶片顯卡可以驅動,但每次進入X Window 前都會說解析度太低,明明已是最高解析度 1024x768
  • 升級後"更新管理員"已下載並安裝 最新 2.26.7 kernel ,但開機選單上看到仍是 2.26.21 版,未將新核心掛上選單.請自行用 sudo 編輯 /boot/grub/menu.lst .
  • 一些軟體的中文翻譯似乎沒有 8.04版完整
  一些新功能如安裝到 USB 及無線網路支援實在用不到,所以也沒感到有什麼革命性的改進.
反倒是"更新管理員”有一些貼心的小改進,如:部份下載失敗可以放棄,繼續其它套件下載.
還有上次載過中途全部取消的,下次再載不會重覆已下載完成的檔案.另外最想要用的軟體 FreeMind 終於可以正常顯示及輸入中文.

  用了這麼多年及許多 Linux套件,其實最關心的還是效能.因為穩定性早就不是問題,執行效能老實說仍有許多改善空間,相對於 Windows XP SP3 來看,目前的 Ubuntu 我只能給 80分,但我會一直支持下去,因為它不花我一毛錢,不用擔心XP升級到 Vista 的問題.加上我可以自由設定它,安裝速度又快.XP + Ubuntu 是很好的雙軌做法.


  以上純以使用者的感受來看,至於技術面就不提了,畢竟感受得到的改進才是最真實的.

2008/08/07

gOS 3 Gadgets BETA 要搞什麼 ?

  gOS 又來了!這回開始搞起 Gadgets,但我心中充滿一堆問號? 

  它宣稱可以立即使用超過10萬個iGoogle及Google Gadgets.難道別的 Linux 套件不能嗎 ?
  它可以使用一堆Google Service : GMAIL , Calendar, ... 難道別的 Linux 套件不能嗎 ?
  WINE 1.0 支援一堆 Windows 軟體.            難道別的 Linux 套件不能嗎 ?
  建構於 Ubuntu 8.04.1 版之上.這就怪了,我用 Ubuntu 8.04.1不就好了嗎 ?

其實,個人最關心的還是中文支援問題.

  看來又要出動 VirtualBox 來體驗一下 gOS 3 Gadgets BETA了 !
  

2008/07/11

gcc g++ 中文錯誤訊息換回英文

  自從寫程式以來,編譯器都是以英文回應 compiling error。在Linux 中文環境中遇到中文錯誤訊息還真的是沒辦法。主要是因為翻的不好再加上都已習慣原文。所以一直想找個方法來解決,搜尋一下發現只要移除 gcc 的翻譯檔或是將 LANG 環境變數
更改即可。每一個Linux 套件 (Fedora , Ubuntu ...)的翻檔 .mo 放的位置都不同。實在懶的去改或搬動。只好在 gdm 登入 GNOME 時將語言由中文換成 English 。就這麼簡單就解決了。
  這個方法確實解決了 gcc 編譯訊息問題,但是其它軟體怎麼辦 ? FireFox 上網及其它需要中文輸入與顯示的時候怎麼辦 ?其實英文選單對我來說不是問題?中文顯示更不是問題,最大的問題是中文輸入法。
  因為個人最近一直在Ubuntu 8.04上使用 XCIM, 在 FireFox 及 gedit, MadEdit 及 OpenOffice Writer上測試輸入及顯示中文都沒問題,也就懶得再用其它方法。